首页 > 人物百科 >

为官清廉的古代名人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9 01:54:15    

我国古代社会有重官德、修政德的优良传统。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勤劳的中华民族先民创造了厚重的廉政文化。这些传统的廉政文化早已深深地融入我们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形成了一种民族文化品格。历史上一些真实的事例告诉我们,清廉的官员往往都非常重视廉洁家风的营造,不仅教化与感化子孙,还为世人树立了典范,赢得后人的称赞!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为官清正廉洁的古人,他们的事迹和精神至今仍被人们传颂!

唐朝宰相房玄龄世代居官,其父房彦谦“所得俸禄,皆以周恤亲友,家无余财”。他对房玄龄说:“人人皆因禄富,我独以官贫。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房玄龄继承其父素俭清白的家风,深得皇帝李世民器重,任宰相15年之久,位高权重,其女为王妃、子为驸马。房玄龄为官谨慎,他专门搜集古今名人家训,逐条书写在屏风上,用这些家训来约束子孙后代的行为。

宋代包拯清廉公正,执法严峻,不畏权贵,成为家喻户晓的清官。包拯生前立下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并命人刻在堂屋墙壁,以昭后人。包拯重言教,更重身教。据《宋史》记载,包拯“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包拯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养成了清廉公正的家风,并为后人继承弘扬。包氏家族后代的三百多户、一千五百多人中,没有出现贪赃枉法或者因犯罪而被关押的,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能谨遵包拯立下的家训。

在清代,汤斌是一位备受尊敬的清官。他一生为官廉洁,崇尚简约,无论居家还是为政,都保持着高尚的品德。在担任陕西潼关道台期间,他以清水豆腐汤为日常三餐,生活简朴至极。同时,他为政清明,使得百姓安居乐业。人们因此称赞他“为政清白像豆腐汤,生活简朴像黄连汤,于世道人心则像人参汤”,这一美誉使得“三汤道台”的雅号在民间广为流传。

在东汉时期,羊续曾多次担任庐江太守的职务,他一向清正廉洁,从不利用职权谋取私利。他的府丞焦俭为人正直,他见羊续生活清苦,便赠送了一条活鲤鱼以表心意。面对这份“礼鱼”,羊续陷入了两难境地。最终,他决定暂时收下。然而,焦俭一离开,他就命令下人将鱼悬挂在庭檐之下,自己则再未碰过它。此事传开后,府吏们被羊续的高尚品格所打动,纷纷效仿,无人再敢以礼相贿。因此,当地百姓尊称他为“悬鱼太守”。

北宋名臣,知名史学家司马光,一生以“俭素为美”,“不喜华靡”,史有“卖田葬妻”之说。他还以自己的“慎言、慎行”影响着子女们,时时告诫子女要懂得俭则久,久则平,平则稳的道理。在《训俭示康》一文中,他提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堪称治国治家的警语名言。之后,司马光又列举历史上“以俭立业,以奢自败”的例子。他希望儿子要身体力行,要向子孙后代进行这样的教育。

做官先做人,修身养性,做一名脚踏实地、胸襟坦荡、诚实正直的人,高尚的高德修养和品德操守,会让人更加淡泊、安宁和祥和。中国传统政治智慧博大精深,古代官德中蕴含的丰富内容,是古人在长期政治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积淀的历史财富,不仅仅是古人从政的道德价值观,也体现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执政者针对不同社会形势需要。廉洁是一种美德,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历史上的清官家风之所以能够代代相传,与清官本人的以身作则、以上率下是分不开的。廉洁是公正的基础,公是国家、是人民,廉洁了就会生公心,有公心了,才能行得正,才能发扬社会的正气!

古代这些清正廉洁官员的故事,不仅展示了他们个人的高尚品德和清廉作风,也反映了他们所在时代的政治和社会背景。他们的故事激励着后人,成为后世学习的楷模。这些清廉官员的事迹不仅是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宝贵遗产,也为后世官员树立了榜样。他们的精神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关文章